發表文章

2025年7月:核心演算變革 權威與專業新王道

圖片
2025年7月,台灣媒體面臨結構性變革,整體訪客量微幅下滑,但13家主要新聞網站卻逆勢成長,顯示出「贏家通吃」的現象。CNA增長35.9%,NOWnews則重挫31.8%,反映出內容品質與可信度的競爭日益激烈。 2025 年 7 月,台灣媒體經歷結構性變革。在 Google 2025 年 6 月核心更新於 7 月 17 日完成全面部署的背景下,整體媒體訪客量微幅下滑 -0.28% ,然而,檯面下卻呈現令人驚訝的分化格局,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反映 Google 對內容品質與可信度要求的提升,更預示著媒體生態正經歷深刻調整。 《媒體潮汐誌》根據 SimilarWeb 7 月份日均訪客數據 分析發現,20 家主要新聞網站中有 13 家正成長,7 家下滑,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成長與衰退的極端化趨勢 :表現最佳的 CNA暴增 +35.9%,而最差的 NOWnews 則重挫 -31.8%,兩者差距高達67.7個百分點,凸顯媒體競爭「贏家通吃」的現象。 《媒體潮汐誌》深入剖析各新聞媒體在 7 月與 6 月之間的訪客量消長狀況,評估 Google 核心更新對媒體造成的「受傷」狀態,並探討訪客量變動背後的議題因素與媒體策略。 一、總體趨勢與核心更新衝擊 7 月份台灣前 20 大新聞媒體的平均訪客量消長率為 -0.28%。這看似微小的跌幅,實則暗示媒體板塊內部結構性變化, 「M型化」現象日益明顯 :訪客量正向頭部媒體與利基型(垂直)媒體集中,而位於中段班的核心群則面臨嚴峻的閱聽眾流失挑戰 。 2025年7月,台灣前20大新聞媒體平均訪客量微幅下滑-0.28%,顯示出「M型化」趨勢。頭部媒體增長+2.85%,而中段媒體則重挫-9.95%,反映出媒體競爭的極端化與結構性變化。 領先群 (Top 1-5): 整體訪客量成長 +2.85%,顯示頭部媒體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核心群 (Top 6-10): 遭遇重創,整體訪客量大幅下滑 -9.95%,主要由 NOWnews 與 Chinatimes 所貢獻。此區間的媒體正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與內容策略挑戰。 發展群 (Top 11-15) :表現穩健,實現了 +3.91% 的增長。 追趕群 (Top 16-20): 增長最為強勁,達到 +8.33%,顯示部分後段班媒體找到了有效的突圍策略。 二、各媒體表現解析:訪客量消長榜 7 月份的訪客量數據揭示...

SEO「總設計師」從排名爭奪到權威戰略

圖片
在AI時代,SEO不再是單純的技術修補,而是轉型為內容的總設計。專業人士需專注於創造AI願意引用的權威內容,提升用戶信任,適應新的資訊消費模式。 SEO 在 AI 時代的角色蛻變,搜尋引擎優化(SEO)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性「修補」工作,而是一場深遠的轉型,SEO 專業人士正轉型為「總設計師」。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與 AI 總覽(AI Overviews)成為資訊發現新常態,媒體與內容網站必須重新校準策略,將焦點從爭取搜尋排名轉向打造 AI 願意引用、用戶深度信任的權威內容。 SEO 衝擊:告別「修補匠」 過去數十年,SEO 專業人士的角色類似於網站的「修補匠」。他們在網站建置完成後才介入,協助修復爬蟲問題、優化標題與後設資料、嵌入關鍵字和內部連結,以提升在搜尋引擎結果頁(SERP)的排名。然而,隨著生成式 AI 的崛起,這種被動的「亡羊補牢」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 生成式 AI 改變了資訊的搜尋與消費模式。搜尋引擎不再僅僅索引網頁或提供藍色連結,而是透過提取答案、合成回應與生成即時內容預覽,為用戶提供更直接的資訊體驗。從「查詢 > 連結列表 > 網站」的線性旅程,轉變為包含零點擊答案、AI摘要、精選摘要與語音回應的多層次內容生態系統。這種轉變對 SEO 造成全新的挑戰:內容不再僅僅是為了排名,而是要成為資訊「權威來源」。 典範轉移:從「排名」到「引用」 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和Google AI總覽改變了資訊檢索方式,新聞媒體需即時更新數據並引用官方資訊,以避免因內容不新鮮而降低能見度,強調即時性和準確性的重要性。 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Gemini,以及 Google 的 AI 總覽,傾向於整合最新、最即時的資訊,直接提供答案而非僅列出連結。這意味著,新聞媒體與內容網站要競爭的不再是搜尋結果的第一頁,而是成為 AI 樂於引用的權威來源。 在台灣,我們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以近期影響「台南暴雨淹水」為例,民眾對於「即時積水路段」、「交通替代路線」或「淹水補助」的需求呈現爆炸性增長。AIO 和 LLMs 則傾向整合最新由台南市政府水利局或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發布的即時資訊與建議。 如果新聞媒體的淹水災情未能及時更新數據,或沒有引用官方最新公告,即使以前在傳統 SEO 上表現不俗,現在也可能被「新鮮度懲罰」,導致能見度下降。 這正反映了現在...

「國王新衣」無用!鍛鍊EEAT「真功夫」

圖片
潛心修習「真功夫」,提升內容E-E-A-T,重建信任與專業,讓網站在變革中脫穎而出。 2025 生成式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搜尋引擎優化(SEO)與內容文本結構規則正在被重寫,從 Google 核心演算法更新,到 AI 總覽(AI Overviews)擴展,傳統的搜尋行為已翻天覆地巨變。許多網站發現,賴以維生的搜尋排名岌岌可危,甚至內容在搜尋結果消失了。 Google 悄然將 E-E-A-T 準則視為內容品質的「框架」。E-E-A-T 的真正價值你真的了解嗎?那些徒有其表的「偽專家」內容,如同「國王新衣」,隨著 June 2025 core update 無所遁形,新聞媒體與內容網站唯有鍛鍊「真功夫」,才能在變革中脫穎而出。 如同 Bill Hunt 所指出, 當前 SEO 領域面臨的三大困境並非「失靈」,而是「癱瘓」、「被 AI 炒作分心」以及「忽略基本功」。 台灣的情況也有類似情境,面對每日不斷湧現的 AI 新名詞和技術,許多新聞媒體與內容網站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因此將搜尋優化工作暫停,導致本應持續深耕的基本功被棄之不顧。然而,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於如何重新校準羅盤,從迷失於流量數據的泥沼中掙脫,回歸內容的本質「信任」。 本篇分析將從新聞媒體與內容網站的視角,以近期台灣熱門新聞事件報導為核心,結合 E-E-A-T 實質意涵,講解如何打造兼具深度與信任的內容,同時提供實務策略,幫助新聞工作者與內容創作者在 AI 主導的搜尋環境中站穩腳跟。 E-E-A-T的真諦:信任 E-E-A-T鼓勵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僅靠浮誇的標題與頭銜無法提升信任度。內容需具備真實經驗與權威來源,才能吸引閱聽眾,增強品牌影響力。 E-E-A-T 並非可量化的分數或影響演算法的直接排名因素,它更像一個引導性的 框架 ,鼓勵新聞媒體與內容網站打造出值得閱聽眾信任的優質內容。 許多新聞媒體誤以為聲稱「獨家內幕」,或在作者簡介中堆砌頭銜,有些還刻意標註「財經專家」,甚至聘用「網路寫手」冒充專家、盜用圖片,僅靠幾句浮誇的作者簡介或「某某老師」的稱號來包裝內容,以為這樣的「表面功夫」就能提升 E-E-A-T。 然而,當這些「偽專家」背後缺乏真實經驗或權威來源支撐時,這樣的表面功夫無異於「國王的新衣」。AI 系統與閱聽眾都能輕易識破,導致網站跳出率升高、品牌信任受損。內容必須超越單純的資訊羅列,展現「...

神經質的媒體,你應該如何應對AIO?

圖片
媒體因流量依賴而焦慮,流量下降直接影響廣告和訂閱收入,迫使其尋求新商業模式或法律行動,這是對生存的合理擔憂。 媒體「神經質」,其核心是出於對流量的極度在乎,因為流量直接關係到其生存與營收模式,許多線上媒體、內容網站嚴重依賴搜尋引擎帶來的流量,這些流量是他們獲取廣告收入和訂閱者的基礎,當流量大幅下降時,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生存能力。 但媒體的焦慮並非「神經質」,而是基於真實的數據和對其核心商業模式可能崩潰的合理擔憂。流量的減少直接衝擊了他們的廣告和訂閱收入,迫使他們尋求新的商業模式或採取法律行動。 「導航」變「終點」Google 變了! Google AIO提升搜尋效率,但其流量截流效應可能導致內容網站收入下降,進而形成資訊枯竭。若內容創作基礎削弱,未來AIO的答案品質將隨之下降,威脅網路生態的健康。 從「導航者」到「終點站」 Google 與網路生態正在進行深層變革, 從各方數據爭議中 ,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場網路資訊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轉變,而 Google AIO 正是這場轉變的核心驅動力。 1.資訊綠洲與內容荒漠的悖論: Google 透過 AIO 企圖為使用者打造「資訊綠洲」,讓他們能即時、便捷地獲取所需答案。這無疑提升了搜尋效率與使用者體驗,66% 的使用者認為 AI 模式更有幫助。 然而,這種「一步到位」的模式,卻導致 Google 對外部網站流量的截流。當內容網站無法從流量中獲得足夠的廣告或訂閱收入時,他們將缺乏動力持續投入資源生產高品質、深度研究、具原創性的內容。長此以往,這可能將廣闊的網路世界逐漸轉變為一個「內容荒漠」。 這不僅是單純的流量分配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資訊枯竭」風險。 AI 模型的學習與摘要能力高度依賴網路上的優質內容。如果內容創作的商業基礎被削弱,導致產出內容的品質和數量雙雙下滑,那麼未來的 AIO 將無「米」可炊,其提供的答案品質也將隨之下降。 這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Google AIO「吸取」內容 -> 內容網站難以生存 -> 優質內容供給減少 -> AIO品質受損 -> 最終損害整個網路資訊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這場效率與永續性的權衡,遠比表面數據來得複雜和嚴峻。 2.數據不透明的信任危機: Google否認其AI功能導致流量下降,但獨立數據顯示流量確實減少。數據不透明加劇媒體與搜尋巨頭的緊張關係,並...

Google流量截流 AIO假象連結無效

圖片
AIO 提供簡潔、即時的答案,無需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即可獲取資訊。這項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搜尋行為,也對網路內容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Google 積極將 AI 人工智慧融入其核心搜尋服務,特別是「AIO」(AI Overviews)的推出,顯示搜尋引擎從「導航者」向「答案引擎」的重大轉型。AIO 主要是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面上提供簡潔、即時的答案,無需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即可獲取資訊。 然而,這項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搜尋行為,也對網路內容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根據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5 年最新研究 ,AIO 顯著降低了外部網站的點擊率,引發了資訊獲取效率與傳統網路內容生態消長的激烈爭論。 皮尤核心數據警示:Google 流量截流 AIO使用者僅1%會點擊引用來源的連結,更傾向於停留在Google搜尋頁面,顯示出他們更喜歡直接從摘要獲取答案,而非探索外部網站。 皮尤研究中心於 2025 年 3 月針對 900 位美國成年人的線上瀏覽紀錄進行分析,約有六成(58%)至少進行過一次會觸發 AI 生成摘要的 Google 搜尋, 研究 描繪 AIO 如何影響使用者行為的清晰圖像: 搜尋點擊率大幅下降: 當搜尋結果頁面出現 AIO 時,僅 8% 的使用者會點擊傳統搜尋結果中的連結,相較於無 AIO 時的 15%,點擊率近乎減半。 鮮少AIO連結被點擊 : 雖然 AIO 包含引用來源的連結,但僅 1% 的使用者會點擊這些連結,顯示使用者傾向直接從摘要獲取答案,而非進一步探究原始資訊。 搜尋環節終止率上升: 有 26% 的搜尋在出現 AIO 後,使用者直接結束瀏覽行為,不再進行進一步的搜尋或點擊,高於傳統搜尋結果的 16%。 長尾搜尋觸發 AIO: 並非每次搜尋都會出現 AIO,平均約有 18% 的 Google 搜尋會產生 AIO。然而,搜尋字詞越長(例如 10 個字或更多,機率升至 53%)、使用完整句子提問(36%)、或以疑問詞(如「誰」、「什麼」、「何時」、「為什麼」)開頭的查詢,則更容易觸發 AIO(60%)。 來源引用與摘要長度: 在引用來源方面,高達 88% 的 AIO 會引用 3 個或更多的來源,僅有 1% 引用單一來源。最常被引用的來源包括維基百科(Wikipedia)、YouTube 和 Reddit,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