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質的媒體,你應該如何應對AIO?

媒體因流量依賴而焦慮,流量下降直接影響廣告和訂閱收入,迫使其尋求新商業模式或法律行動,這是對生存的合理擔憂。
媒體因流量依賴而焦慮,流量下降直接影響廣告和訂閱收入,迫使其尋求新商業模式或法律行動,這是對生存的合理擔憂。

媒體「神經質」,其核心是出於對流量的極度在乎,因為流量直接關係到其生存與營收模式,許多線上媒體、內容網站嚴重依賴搜尋引擎帶來的流量,這些流量是他們獲取廣告收入和訂閱者的基礎,當流量大幅下降時,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生存能力。

但媒體的焦慮並非「神經質」,而是基於真實的數據和對其核心商業模式可能崩潰的合理擔憂。流量的減少直接衝擊了他們的廣告和訂閱收入,迫使他們尋求新的商業模式或採取法律行動。

「導航」變「終點」Google 變了!

Google AIO提升搜尋效率,但其流量截流效應可能導致內容網站收入下降,進而形成資訊枯竭。若內容創作基礎削弱,未來AIO的答案品質將隨之下降,威脅網路生態的健康。
Google AIO提升搜尋效率,但其流量截流效應可能導致內容網站收入下降,進而形成資訊枯竭。若內容創作基礎削弱,未來AIO的答案品質將隨之下降,威脅網路生態的健康。

從「導航者」到「終點站」 Google 與網路生態正在進行深層變革,從各方數據爭議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場網路資訊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轉變,而 Google AIO 正是這場轉變的核心驅動力。

1.資訊綠洲與內容荒漠的悖論:

Google 透過 AIO 企圖為使用者打造「資訊綠洲」,讓他們能即時、便捷地獲取所需答案。這無疑提升了搜尋效率與使用者體驗,66% 的使用者認為 AI 模式更有幫助。

然而,這種「一步到位」的模式,卻導致 Google 對外部網站流量的截流。當內容網站無法從流量中獲得足夠的廣告或訂閱收入時,他們將缺乏動力持續投入資源生產高品質、深度研究、具原創性的內容。長此以往,這可能將廣闊的網路世界逐漸轉變為一個「內容荒漠」。

這不僅是單純的流量分配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資訊枯竭」風險。 AI 模型的學習與摘要能力高度依賴網路上的優質內容。如果內容創作的商業基礎被削弱,導致產出內容的品質和數量雙雙下滑,那麼未來的 AIO 將無「米」可炊,其提供的答案品質也將隨之下降。

這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Google AIO「吸取」內容 -> 內容網站難以生存 -> 優質內容供給減少 -> AIO品質受損 -> 最終損害整個網路資訊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這場效率與永續性的權衡,遠比表面數據來得複雜和嚴峻。

2.數據不透明的信任危機:

Google否認其AI功能導致流量下降,但獨立數據顯示流量確實減少。數據不透明加劇媒體與搜尋巨頭的緊張關係,並引發法律訴訟,影響產業信任基礎。
Google否認其AI功能導致流量下降,但獨立數據顯示流量確實減少。數據不透明加劇媒體與搜尋巨頭的緊張關係,並引發法律訴訟,影響產業信任基礎。

Google 一再否認 AIO 導致整體網路流量顯著下降,並質疑第三方研究的方法論。然而,包括皮尤研究中心、SimilarWeb、Ahrefs 等多方獨立數據卻持續證明流量下降的現實。更為關鍵的是,Google 拒絕分享其內部流量數據,這不僅讓內容網站難以準確評估影響並制定應對策略,也引發新聞媒體對 Google 透明度與誠信的質疑。

這種數據不透明,不僅阻礙了對問題嚴重性的客觀評估,也加劇了新聞媒體與搜尋巨頭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催生了法律訴訟。

在資訊權力高度集中的數位時代,巨頭數據的「黑箱操作」將侵蝕產業的互信基礎,使得任何合作解決方案都難以有效推動。

3.超越 SEO:品牌價值優先

隨著AIO的影響,傳統SEO策略已無法保證流量,內容網站需轉向品牌優先、價值優先的策略,建立品牌權威、直接連結用戶並提供獨特價值,以抵禦流量波動。
隨著AIO的影響,傳統SEO策略已無法保證流量,內容網站需轉向品牌優先、價值優先的策略,建立品牌權威、直接連結用戶並提供獨特價值,以抵禦流量波動。

傳統的搜尋引擎優化(SEO)策略,其核心是透過關鍵詞、內容結構和連結建設來提升網站在 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的排名,以期獲取更多點擊流量。然而,在 AIO 的衝擊下,即使網站內容被 AIO 引用,其點擊率也僅有 1%。這表明,單純的排名優化已不足以保證流量與生存。

這場變革正迫使內容網站從「SEO 優先」的思維,轉向「品牌優先、價值優先」的策略轉型。

網站需要:

  • 建立無法替代的品牌權威:
    雖然 AIO 會引用維基百科、YouTube、Reddit 等權威平台,但政府網站(.gov)在 AIO 中更高的引用比例(6%) 也暗示了品牌或機構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在 AI 世界中依然重要。內容網站必須投資於品牌建設,提升在特定領域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可信度(E-E-A-T 原則),讓使用者對品牌本身產生信賴,而非僅僅依賴 Google 的篩選。
  • 建立與用戶的直接連結:
    由於 Google 的「終點站」模式截斷了部分間接流量,內容網站必須主動建立與讀者的直接連結,例如鼓勵訂閱電子報、透過社群互動、發展手機應用程式APP,或建立會員制度。這些直接流量來源,將成為抵禦 Google 流量波動的「避風港」。
  • 提供不可被摘要的「獨特價值」
    內容網站需要超越單純的資訊呈現,提供 AI 難以完全摘要或複製的獨特價值。這可以包括獨家研究數據、深入的分析報告、互動式工具(如財經工具、測驗)、個性化的體驗、原創的影音內容,或獨特的專家見解。
    正如 Wilgot.ai 的 Erik Wikander 所言,內容必須「回答真實問題,而不僅僅是重複熱門關鍵字」,並且提供「真正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專家意見、專有數據還是獨特背景」。這種「獨特價值」才能真正吸引使用者點擊離開 Google 的「圍牆花園」,深入網站體驗。

4.AI 作為「資訊濾網」的潛在影響:

AIO作為主要資訊來源,可能導致資訊視角單一化、錯誤資訊風險增加,並邊緣化小型內容網站,威脅網路資訊的多樣性與活力。
AIO作為主要資訊來源,可能導致資訊視角單一化、錯誤資訊風險增加,並邊緣化小型內容網站,威脅網路資訊的多樣性與活力。

過去,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呈現的是多個指向不同來源的連結,鼓勵使用者自行比較、篩選資訊,形成多元視角。然而,AIO 則嘗試直接提供一個「終極答案」。當使用者越來越依賴 AIO 作為主要資訊來源時,AIO 已轉變為一個強大的「資訊濾網」,甚至可能是一個「答案終結者」。

這種過濾機制可能導致:

  • 資訊視角的單一化:
    當單一的 AIO 成為主流,使用者可能錯過不同的觀點、深入的辯證和原始資料的複雜性,導致資訊視野的窄化。
  • 「幻覺」與錯誤資訊的風險:
    生成式 AI 仍存在「幻覺」問題,即生成不正確或無意義的資訊。當使用者在看到 AIO 後直接結束搜尋會話,他們可能在未經進一步驗證的情況下接受了錯誤資訊,這對公共知識和批判性思維構成潛在威脅。
  • 權力集中與小型聲音的邊緣化:
    AIO 傾向引用大型平台和高權威網站。這可能導致資訊與流量進一步集中於少數巨頭,使得小型、獨立的內容網站更難獲得可見度,進而威脅到網路資訊的多樣性與活力。

應對策略:內容網站轉型之道

面對Google AIO的變革,內容網站需優化內容、開拓多元流量來源、提升品牌權威性,並探索創新內容形式,以確保生存與發展。
面對Google AIO的變革,內容網站需優化內容、開拓多元流量來源、提升品牌權威性,並探索創新內容形式,以確保生存與發展。

面對 Google AIO 帶來的結構性變革,內容網站需要超越傳統 SEO 思維,採取更為多元和創新的策略以求生存與發展:

1.內容優化:

雖然引用不代表點擊,但被 AIO引用仍是提升品牌可見度的重要一步。內容網站應優化內容,使其更易被 AI 理解和摘要,例如:

  •  針對長尾關鍵詞和問答型查詢提供清晰、簡潔的答案。
  •  採用結構化數據(Schema.org)和清晰的內容結構。
  •  持續生成高品質、具權威性和可信度(E-E-A-T)的內容,使其成為 AI 選擇的優質來源。


2.多元流量來源:

減少對 Google 搜尋的單一依賴,積極開拓其他流量渠道:

  •  社群媒體:建立強大的社群存在,透過互動和內容分享吸引用戶。
  • 電子報:建立電子報訂閱列表,直接向讀者傳遞內容和價值。
  • 訂閱與會員制:鼓勵用戶直接訂閱或加入會員,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
  • 影音與播客:根據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的建議,多平台呈現內容,包括視訊和圖片。

3.品牌建設與權威性提升:

投資於長期品牌建設,讓讀者直接認識和信賴網站本身:

  • 專注於利基市場或特定領域,成為該領域的權威。
  • 建立專家形象,提供獨家觀點和數據。
  • 透過線下活動、合作夥伴關係等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

4.創新內容形式與互動體驗:

吸引使用者點擊離開 Google 的頁面,提供無法在 AIO 中獲得的獨特體驗:

  • 開發互動式內容,例如互動小遊戲、知識型測驗、性格測驗、所得稅試算。
  • 製作高品質、獨特的影音內容或播客。
  • 提供會員專屬內容、深度報告或獨家分析,激勵用戶訂閱或註冊。

5.探索與 AI 廠商的合作模式:

部分新聞媒體已開始與 AI 公司達成內容授權協議,或探索新的收入分享模式,例如《紐約時報》與 Amazon、The Atlantic 與 OpenAI 的合作,以及 Perplexity 的廣告收入分享計畫。這可能是在新環境下,內容價值得以被認可和變現的一條途徑。

結論:共存與演化的漫漫長路

Google AIO提升了資訊獲取效率,但其流量截流效應對新聞媒體和中小型內容網站構成挑戰。內容網站需轉變策略,主動建立品牌與多元流量來源,以應對生存危機。
Google AIO提升了資訊獲取效率,但其流量截流效應對新聞媒體和中小型內容網站構成挑戰。內容網站需轉變策略,主動建立品牌與多元流量來源,以應對生存危機。

Google AIO 是網路搜尋技術演進的必然,為使用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資訊獲取效率。然而,這項技術進步所衍生的「流量截流」效應,正對全球內容產業,特別是新聞媒體和中小型內容網站,構成嚴峻的生存挑戰。

媒體的「神經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流量下降和生態挑戰的真實擔憂。而單純的傳統 SEO 已不再是萬靈丹,內容網站必須轉變思維,從被動等待 Google 導流,轉為主動建立品牌、多元化流量來源,並提供難以被完全「摘要」的獨特與深度價值。

這場變革要求 Google 作為搜尋的絕對主導者,能更透明地與內容供應商溝通,並思考如何在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同時,確保網路資訊生態的健康與永續性。否則,在效率至上的表象下,我們可能將面臨一個資訊內容日益貧瘠、觀點趨於單一的數位未來。這不僅是內容產業的挑戰,更是整個數位社會需要共同面對與深思的課題。

留言

最近7日 大家都在閱讀…

2025 年 7 月:核心更新衝擊 權威風暴籠罩

6月核心演算法更新「文本權威」核心決勝點

「國王新衣」無用!鍛鍊EEAT「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