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核心演算法更新「文本權威」核心決勝點
![]() |
2025年7月8日,台灣媒體因Google演算法更新遭遇流量崩跌,顯示內容的可信度成為網站生死攸關的因素。這次更新強調「文本權威」,改變了搜尋排名的評估標準。 |
2025年7月8日,一個看似平凡的夏日,卻成為台灣部份媒體流量分水嶺。這場崩跌並非孤例,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來自 Google 的演算法力量,對內容價值進行重整。《新聞數據引擎NDE》深入分析此次波動發現,Google 不再只問「內容是否受歡迎」,而是更嚴苛地審問「內容是否可信」。核心概念正是「文本權威」(Textual Authority),成為決定網站流量生死的關鍵決勝點。
一場延遲引爆的演算法更新
![]() |
June 2025 Core Update 演算法更新階段時間軸 |
這一切的起點,是 Google 於 6 月 30 日開始部署的「2025 年 6 月核心更新」(June 2025 Core Update)。Google 核心更新不同於日常小調整,不僅是技術性的 SEO 調整,更是對內容品質、來源可信度與原創價值的總體檢,對搜尋排名系統的根本性、大規模的校準。然而,它的影響並非立即顯現,而是呈現出一種「延遲引爆」的特性,讓部份媒體措手不及。
許多媒體甚至在演算法更新初期第一周還迎來了流量高峰,一度以為安然過關,卻在一週後迎來毀滅性的衝擊。這條時間線揭示,Google 並非草率行事,而是透過分階段、分地區逐一部署,精準地校準其對內容品質的評估模型。當模型校準完成,被判定為「權威性不足」的內容,便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搜尋引擎的推薦。
冰火二重天背後的「權威」之謎
![]() |
Google演算法更新導致硬新聞流量上升,而軟新聞卻遭受重創,顯示內容的「文本權威」成為流量的關鍵因素。這一現象揭示了演算法對新聞類型的選擇性影響。 |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次流量崩跌呈現出極為詭異的「選擇性打擊」模式:硬新聞(要聞、財經、社會、全球)的 Google 導流量不減反增,甚至在Google News 和 Google Trends 的能見度顯著提升;然而,過去作為流量支柱的軟新聞(生活、娛樂、運動)卻遭受毀滅性打擊,Google Discover 的導流量更是幾乎腰斬,這種「冰火二重天」的現象,並非技術故障或伺服器問題所致。
火焰:逆勢上揚的「硬新聞」
以要聞、財經、社會、全球等議題為主的「硬新聞」,流量不減反增。弔詭的是,這些內容在台灣的媒體網站普遍都會授權給各大入口網站,形成「一文多網」的聯合發布(Syndication)的局面。過去,這常被視為稀釋原創權威的SEO大忌。
冰山:慘遭崩盤的「軟新聞」
另一方面,生活、娛樂、運動、房產等過去貢獻巨大流量的「軟新聞」,即使是網站獨家內容,也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為何會如此?這個看似與先前演算法矛盾的結果,恰恰撕開了「文本權威」的內核。
解構「軟、硬新聞」的根本差異
硬新聞的「權威基因」:
一篇關於台灣央行最新利率決策的財經新聞報導,文本天生就具備權威元素。它會引用央行總裁的公開發言、連結至官方新聞稿、附上經濟數據圖表,並採訪金融專家學者的觀點。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清晰、可驗證的信任鏈,契合 Google 近來一直強調的 E-E-A-T 原則(經驗、專業、權威、可信)。
硬新聞特性分析:
- 政治新聞:如報導立法院質詢,必然引用「立委XXX質詢時表示」、「行政院回應指出」等官方說法。
- 財經新聞:報導台股走勢時會引用「櫃買中心數據顯示」、「金管會統計」等權威數據。
- 社會新聞:刑事案件報導引用「檢察官指出」、「警方表示」等執法單位說法。
- 國際新聞:轉引「路透社報導」、「美聯社消息」等國際通訊社來源。
這些內容自然符合 Google 強化的 E-E-A-T 原則,即使存在「一文多網」的聯合授權發佈情況,Google 的新演算法仍能準確識別文本權威原始來源。
軟新聞的「權威陷阱」:
- 來源模糊:常用「據了解」、「網友表示」等模糊字眼,而非直接引用「中央氣象署官方預報」或「星巴克官網公告」。
- 缺乏佐證:鮮少提供指向原始活動頁面、官方統計數據庫的外部連結。
- 高度同質化:當數十家媒體都報導相同優惠時,缺乏獨家觀點或深度分析的內容,在新演算法的權威性篩選下,價值瞬間被稀釋。
相較之下,過去許多高流量的軟新聞,如「氣象主播揭曉颱風假最新動態」、「星巴克買一送一攻略」,其文本結構相對薄弱。
- 生活頻道:「全聯推出買一送一優惠」類文章,往往只寫「據了解」而非「全聯公關證實」。
- 娛樂頻道:明星動態報導缺乏「經紀公司聲明」、「本人社群貼文」等可驗證來源。
- 運動頻道:賽事報導甚少連結至「中職官網」、「體育署統計」等權威數據。
內容基因的對決:
![]() |
高權威性內容如凱米颱風報導因引用官方數據和專家見解而獲得加權,反觀咖啡促銷報導因來源模糊和缺乏佐證而遭降權,顯示文本權威的重要性。 |
要進一步理解文本權威,我們可以對比最近民眾最關注的兩類新聞,從「凱米颱風」到「咖啡買一送一」:
- 高權威性內容:
以近期侵襲台灣的「凱米颱風」報導為例,一篇高品質的新聞稿必然包含: - 權威來源引用:明確引述「中央氣象署(CWA)」的最新風雨預測、各縣市政府的停班停課公告。
- 外部權威連結:提供連結至CWA官方網站、停班停課查詢系統、水利署防災資訊網。
- 專家見解:引述防災專家或氣象學者的分析與提醒。
- 數據支撐:列出各地累積雨量、風力級數等可驗證數據。
這種內容的每一個字句,都建立在可查證、可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契合 Google 強調的 E-E-A-T 原則(經驗、專業、權威性、可信度)。
- 低權威性內容:
反觀一篇常見的「連鎖咖啡買一送一」報導,過往雖能創造高點擊,但若以新標準檢視,其權威性基因便顯得薄弱: - 來源模糊:常用「據了解」、「網友分享」等字眼,而非「根據星巴克官方新聞稿證實」。
- 缺乏外部連結:未能連結至品牌官方的活動頁面或公告。
- 內容同質性高:各家媒體報導內容大同小異,缺乏獨特分析或附加價值(如:不同門市的適用規則分析)。
在演算法的天平上,前者因其清晰的權威性軌跡而獲得加權;後者則因來源模糊、缺乏佐證,被判定為「對使用者幫助不大」的內容,進而遭到降權。
一文多網之悖論:權威高於獨家
![]() |
演算法更新後,硬新聞流量上升,挑戰「內容獨家」的傳統觀念。Google更智能地識別權威來源,低權威的軟新聞則遭受重創,顯示文本權威的重要性。 |
在這波演算法更新後,「硬新聞」授權出去反而流量上升,打破了「內容獨家才是王道」的傳統SEO迷思。這表示 Google 演算法在識別「Canonical Source(權威初始來源)」方面變得更為智能。
當一篇關於「國防部公布共機動態」的高權威新聞被多家平台(如Yahoo新聞、MSN新聞)同步刊登時,Google 能更精準地將主要權重歸因於最早、或整體網站權威性最高的發布網站。部份媒體的案例有力地證明:
Google 懲罰的不是「內容聯合發布」(Syndication),而是「低權威內容」。
反觀,部份媒體未對外授權發佈的「軟新聞」,雖然內容獨家,但其自身文本權威基礎不足時,「獨家」這張牌反而失去了保護作用,使其在演算法的嚴格審查下無所遁形,成為最先被淘汰的對象。
這樣的反差暗示了 Google 演算法的關鍵進步:
1.來源追蹤能力的躍升
Google 現在能更精準識別原始權威來源。當多家入口網站轉載相同新聞,演算法已能透過內容指紋、發布時間戳、權威度訊號等因素,反向確認原始媒體權威性。
但也並非全然依據發佈時間先後來排序,率先發佈新聞的媒體不一定擁有絕對優勢,Google 演算法依據媒體網域聲譽、文章權威性高低等綜合評判排序,但原則上,優先報導媒體還是比較容易獲得高權重。
2.內容類別的權威門檻差異
硬新聞天生具有權威基因:引用官方說法、專家觀點、數據報告;而軟新聞往往缺乏這些元素。
以近期台灣新聞為例:
- 颱風報導:引用中央氣象局數據、防災中心建議的媒體獲得更好排名。
- MLB賽事:引述 MLB 官方資料、選手訪談的內容流量穩定。
- 消費優惠:僅簡單報導「買一送一」而無官方連結的內容大幅衰退。
Discover 與 AI 摘要的雙重夾擊
Google Discover 流量的急遽下滑,也是非常關鍵的「文本權威」下降警訊。
Discover 的推薦機制極度依賴演算法對內容權威性、新鮮度和網站信譽的判斷。它不僅僅是看點擊率,更是在預測「使用者會不會信任並滿意這則推薦?」
當系統判定一個網站在生活、娛樂等領域的權威性下降,其相關內容進入用戶推薦池的機率便會驟減,意味著 Google 不再信任將其內容推送給廣大用戶。
這解釋了為何即便部份崩落媒體的搜尋流量後續緩步回升,但 Discover 的流量卻始終無明顯起色,因為失去的「信任」,最難挽回。
![]() |
Google 近期在美國已推出 Discover AI 摘要功能 |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Google 近期在美國已推出 Discover AI 摘要功能,優先覆蓋的正是生活、娛樂等題材。這意味著,即使內容被推薦,用戶也可能僅閱讀 AI 生成的摘要,導致點擊率下降。
這雙重夾擊迫使媒體必須創造出無法被輕易摘要、具備深度觀點與獨特價值的內容。
以近期民眾關注的熱門議題為例:
- 獲得 Discover 青睞的內容類型:
「颱風動態追蹤」:引用中央氣象署官方預報數據
「立法院審議爭議」:詳細引述各黨立委發言內容
「產業政策分析」:結合經濟部統計數據與專家觀點
- 被 Discover 冷落的內容類型:
「網美餐廳推薦」:缺乏具體評鑑標準或官方認證
「明星私生活爆料」:來源不明或僅憑「知情人士透露」
「投資理財秘訣」:缺乏金管會風險提醒或專業財顧認證
先救火再治本,重建媒體權威
面對這場「文本權威」結構性變革,媒體不能再心存僥倖。以下是具體的行動策略:
短期策略(救火):立即進行「權威性改造」
- 盤點高危內容:
鎖定生活、娛樂、消費等流量跌幅最重的頻道,找出過去依賴模糊來源的高流量文章,增加「資料來源:XXX官網」等明確標註。 - 補充來源與連結:
為舊文章補上官方消息來源(例如,在優惠文內明確加上「根據品牌官方臉書粉絲頁公告」)、新增指向權威網站的外部連結(例如,房產文章連結至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 - 標示作者與更新日期:
清晰標示文章作者及其背景說明,並註明內容的發布與最新更新日期,增加資訊的可信度。
長期策略(治本):將「文本權威」內化為文章生產流程
- 內容策略轉型:
- 建立權威白名單:
要求編輯團隊在撰稿時,優先引用預先建立的權威消息來源清單(如:政府部門、學術機構、指標性企業官網)。 - 軟新聞「硬化」:
用做政經新聞的嚴謹態度處理軟性內容。報導美食,不只拍照片,更要採訪主廚理念;介紹旅遊景點,不只寫攻略,更要引用當地文化歷史資料。
意思即為,徹底改變「軟新聞」的生產流程。報導優惠必須聯繫品牌官方取得說法;撰寫生活指南應邀請專家背書或引用研究報告;房產內容需結合央行、內政部數據。將 E-E-A-T 內化為 SOP 的一部分。 - 提升原創性與獨特見解:
獎勵那些能提供獨家觀點、深度分析的報導。對於同質性高的議題,思考如何做出差異化,別人報導「是什麼」,我們更要解釋「為什麼」與「該怎麼辦」。
意思就是,鼓勵創造「只有我們媒體能提供」的價值。這不僅是為了對抗演算法,更是為了在 AI 時代保持核心競爭力。 - 編輯品質管控系統:
- 建立每篇文章至少包含一個權威外部連結的標準。
- 要求每篇正文至少標註一個可驗證消息來源。
- 建立內容發布前的權威性檢核機制。
- 建立站內權威生態:
- 強化作者專業形象:
為不同領域的記者與編輯建立詳細的作者頁面,展示其專業背景與資歷,讓讀者與Google都能辨識「是誰在說話」。 - 優化網站結構:
透過清晰的網站分類與內部連結,將高權威內容的權重,有效傳遞至站內其他相關文章,提升整個網站的 E-E-A-T 形象。
![]() |
「權威基因」構建清晰、可驗證的信任鏈 |
這次 Google 演算法更新,是價值觀的宣示,提醒所有媒體:
流量的潮水終將退去,建立事實、專業與深度的「文本權威」,才是唯一能讓媒體屹立不搖的堅實堤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