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流量截流 AIO假象連結無效

AIO主要是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面上提供簡潔、即時的答案,無需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即可獲取資訊。然而,這項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搜尋行為,也對網路內容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AIO 提供簡潔、即時的答案,無需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即可獲取資訊。這項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搜尋行為,也對網路內容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Google 積極將 AI 人工智慧融入其核心搜尋服務,特別是「AIO」(AI Overviews)的推出,顯示搜尋引擎從「導航者」向「答案引擎」的重大轉型。AIO 主要是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面上提供簡潔、即時的答案,無需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即可獲取資訊。

然而,這項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搜尋行為,也對網路內容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5 年最新研究,AIO 顯著降低了外部網站的點擊率,引發了資訊獲取效率與傳統網路內容生態消長的激烈爭論。

皮尤核心數據警示:Google 流量截流

AIO使用者僅1%會點擊引用來源的連結,更傾向於停留在Google搜尋頁面,顯示出他們更喜歡直接從摘要獲取答案,而非探索外部網站。
AIO使用者僅1%會點擊引用來源的連結,更傾向於停留在Google搜尋頁面,顯示出他們更喜歡直接從摘要獲取答案,而非探索外部網站。

皮尤研究中心於 2025 年 3 月針對 900 位美國成年人的線上瀏覽紀錄進行分析,約有六成(58%)至少進行過一次會觸發 AI 生成摘要的 Google 搜尋,研究描繪 AIO 如何影響使用者行為的清晰圖像:

  • 搜尋點擊率大幅下降:
    當搜尋結果頁面出現 AIO 時,僅 8% 的使用者會點擊傳統搜尋結果中的連結,相較於無 AIO 時的 15%,點擊率近乎減半。
  • 鮮少AIO連結被點擊
    雖然 AIO 包含引用來源的連結,但僅 1% 的使用者會點擊這些連結,顯示使用者傾向直接從摘要獲取答案,而非進一步探究原始資訊。
  • 搜尋環節終止率上升:
    有 26% 的搜尋在出現 AIO 後,使用者直接結束瀏覽行為,不再進行進一步的搜尋或點擊,高於傳統搜尋結果的 16%。
  • 長尾搜尋觸發 AIO:
    並非每次搜尋都會出現 AIO,平均約有 18% 的 Google 搜尋會產生 AIO。然而,搜尋字詞越長(例如 10 個字或更多,機率升至 53%)、使用完整句子提問(36%)、或以疑問詞(如「誰」、「什麼」、「何時」、「為什麼」)開頭的查詢,則更容易觸發 AIO(60%)。
  • 來源引用與摘要長度:
    在引用來源方面,高達 88% 的 AIO 會引用 3 個或更多的來源,僅有 1% 引用單一來源。最常被引用的來源包括維基百科(Wikipedia)、YouTube 和 Reddit,它們共佔 AIO 連結的 15%,以及傳統搜尋連結的 17%。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網站(.gov)在 AI 摘要中被引用的比例(6%)高於傳統搜尋結果(2%),而新聞網站則在兩者中都佔約 5%。AIO 的中位數長度為 67 字,範圍從 7 字到 369 字。
  • 普遍「零點擊」行為:無論是否出現  AIO,大多數(約三分之二) Google 搜尋後,使用者都不會點擊任何網站連結,而是直接離開或繼續在 Google 上搜尋其他內容。

這些數據顯示,AIO 讓使用者更傾向於停留在 Google 搜尋頁面,而非探索外部網站內容。

Google 的回應與數據真相

Google對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提出異議,認為AI搜尋功能創造了新的連結機會,並駁斥其方法論存在缺陷。儘管如此,市場觀察報告顯示,AI摘要可能降低了用戶對傳統網站的點擊率,形成數據羅生門。
Google對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提出異議,認為AI搜尋功能創造了新的連結機會,並駁斥其方法論存在缺陷。儘管如此,市場觀察報告顯示,AIO可能降低了用戶對傳統網站的點擊率,各方論戰形成數據羅生門。

面對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Google 提出了異議。Google 向《The Register》等媒體表示,人們正在「傾向於 AI 驅動的體驗」。他們認為 AI 搜尋功能鼓勵使用者提出更多問題,從而創造了與網站連結的「新機會」。

Google 同時駁斥了皮尤研究的方法論,認為其「存在缺陷且查詢集存在偏差」,不能代表真實的搜尋流量。Google 強調,他們每天仍然為網站導向數十億的點擊,並「未觀察到整體網路流量顯著下降」。

然而,Google 的說法與其他市場觀察報告存在顯著差異,形成了一場「數據羅生門」:

  1. 全球搜尋流量下滑: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引述 SimilarWeb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人類)搜尋流量下降了約 15%。這與 Google 所稱「未見顯著下降」形成直接對比,且 Google 至今未分享其內部數據支持其論點。

  2. 新聞與旅遊網站流量斷崖式下跌:
     SimilarWeb 向《The Register》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旅遊和觀光網站的搜尋引導流量年減 20%,新聞和媒體網站的搜尋驅動流量則下降 17%。其他類別如電子商務、金融、餐飲、生活時尚也呈現 5% 至 9% 不等的跌幅。
    更甚者,《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引用 SimilarWeb 數據指出,自 ChatGPT 等聊天機器人出現後,部分新聞網站(如 HuffPost、Washington Post、Business Insider)的流量甚至下降了約五成。

  3. 單一網站流量的毀滅性打擊:
     Authoritas 數據分析公司發現,若網站原先在搜尋結果中排名第一,但其結果位於 AI 摘要下方時,該網站對於該查詢的流量可能損失高達 79%。英國《MailOnline》也報告,當 AI 摘要出現時,其桌面網站的點擊率下降了 56.1%,行動網站則下降 48.2%。

  4. 爬蟲與流量回報比失衡:
     Cloudflare 執行長 Matthew Prince 指出,Google 的頁面爬取與訪客導引比例(crawl-to-referral ratio)從十年前的 2:1 上升到六個月前的 6:1,如今已高達 18:1。這暗示 AI 公司正在「獲取更多內容,回報卻更少」。其他 AI 模型製造商如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比例更高得驚人。這凸顯了內容供應方在為 AI 模型提供訓練數據時,所承受的巨大成本與流量流失。

儘管如此,Google 關於使用者「傾向於 AI 功能」的說法可能也有其依據。《Creative Strategies》執行長 Ben Bajarin 分享的數據顯示,66% 的受訪者認為 Google 的 AIO 比傳統搜尋更有幫助。

這表示 AIO 雖然損害了內容出版商的流量,卻提升了部分使用者的搜尋效率與體驗。Google 的技術革新確實迎合部分需求,對流量分佈的影響不容忽視。

內容網站危機:流量雪崩式下降

皮尤研究顯示,AIO的普及使內容網站流量顯著下降,許多出版商警告Google正轉型為「答案引擎」,直接提取內容而不引導流量,威脅優質資訊的生存。
皮尤研究顯示,AIO的普及使內容網站流量顯著下降,許多內容出版商警告,Google 直接提取內容而不引導流量,威脅優質資訊的生存。

皮尤研究的結果,與近年來內容出版商的普遍抱怨相符,AIO 的普及對內容網站構成嚴重挑戰,許多網站已注意到來自 Google 搜尋的流量顯著下降。《The Atlantic》執行長 Nicholas Thompson 警告,Google 正從「搜尋引擎」轉為「答案引擎」,可能使內容網站的流量「趨近於零」,內容網站必須調整其商業模式。

這種流量的「雪崩式下降」引發了深層次的擔憂,部份新聞媒體甚至將 AIO 形容為「竊盜」,因為其直接提取內容而不引導流量至原始來源,優質內容網站將難以為繼。新聞媒體協會(News Media Association)的執行長 Owen Meredith 指責 Google 試圖將使用者「圍困在自己的圍牆花園內,竊取並利用他人辛苦創造的寶貴內容,包括新聞」。他直言,現況是「完全不可持續的,最終將導致線上優質資訊的死亡」。

Foxglove 總監 Rosa Curling 也表示,新研究證明了 Google AIO 對英國獨立新聞產業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她認為,更糟的是,Google 不僅竊取了記者的作品來獲利,同時也讓媒體更難接觸到賴以為生的讀者。對於 Charleston Crafted 等網站創作者而言,流量下降 70% 的案例更是將這種威脅具體化。

這種流量崩塌將引發惡性循環:

  1. 收入銳減:內容網站依賴廣告或訂閱收入,流量下降直接威脅其生存。
  2. 內容品質下滑:資金短缺導致出版商削減深度報導或原創內容的投入。
  3. AI 品質終將受損:當優質內容減少,AIO 的資料來源品質下降,最終影響其答案的可靠性。

廣泛隱憂:資訊枯竭與視角單一化

Google正從「導航者」轉變為「終點」,透過AIO直接提供答案,減少使用者離開的需求。這一中心化趨勢威脅內容網站生存,可能導致資訊枯竭、視角單一化及透明度問題,影響網路生態。
Google 透過AIO直接提供答案,減少使用者離開的需求。這一中心化趨勢威脅內容網站生存,可能導致資訊枯竭、視角單一化及透明度問題,影響網路生態。

從這些數據和爭議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更宏觀的趨勢:Google 正從一個「導航者」轉變為一個「終點」。過去,Google 搜尋的價值在於將使用者引導至最相關的外部資訊來源。然而,AIO 的目標是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面上提供「終極答案」,從而減少使用者「離開」Google 的必要性。

這對 Google 而言,或許是提升使用者體驗和保持其在搜尋市場主導地位的策略。如果使用者能在 Google 頁面內迅速獲得所需資訊,他們的滿意度可能會提升,並更頻繁地使用Google搜尋。然而,這種「中心化」的趨勢,卻對依賴搜尋流量生存的內容網站構成生存威脅,不僅影響流量分配,還可能對網路生態造成關鍵損害:

  • 資訊枯竭:
    當內容網站因缺乏收入而減少產出高品質、深度研究報導的內容,將導致網路上的資訊廣度、深度和原創性下降,網路上的優質資訊將逐漸枯竭。AIO 若依賴品質較差的來源,其答案的價值也將下降,形成「資訊荒漠」。
  • 視角單一化:
    AIO 傾向於提供單一、簡化的答案,可能限制部份使用者接觸多元觀點或深入分析的機會,當單一的 AIO 成為主要資訊來源時,使用者是否還會接觸到不同的觀點、深入的分析或原始的數據?這可能導致使用者資訊視野的窄化,甚至潛在的偏見強化,因為 AI 的訓練數據和生成邏輯會影響其摘要內容。這是一個需要持續觀察和探討的深層問題,其影響可能遠超單純的點擊率變動。
  • 透明度與可信度問題:
    雖然 AIO 引用來源,但其生成過程不完全透明,使用者難以判斷答案是否全面或準確。皮尤研究顯示,僅 1% 的使用者會點擊來源連結進行驗證,這加劇了對 AI 答案過度依賴的風險。

結論:技術與生態責任的平衡

Google AIO提升了資訊獲取效率,但其將搜尋引擎從「導航者」轉變為「終點」,對內容網站生存模式造成威脅,未來需平衡技術創新與健康的資訊生態。
Google AIO提升了資訊獲取效率,但其將搜尋引擎從「導航者」轉變為「終點」,對內容網站生存模式造成威脅,未來需平衡技術創新與健康的資訊生態。

Google AIO 的推出無疑提升了資訊獲取的效率,為使用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答案。然而,其對內容網站的生存模式和網路生態的影響不容忽視。當搜尋引擎從「導航者」轉向「終點」,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內容生態的健康發展之間找到平衡,將是 Google 及整個數位群體必須面對的挑戰。未來的網路不僅需要高效的技術,還需要一個充滿活力、多樣且可持續的資訊環境。

留言

最近7日 大家都在閱讀…

2025 年 7 月:核心更新衝擊 權威風暴籠罩

6月核心演算法更新「文本權威」核心決勝點

「國王新衣」無用!鍛鍊EEAT「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