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經濟侵蝕?!AI讓「長青」變「枯黃」

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AI爬蟲假裝成用戶,導致內容創作者面臨生存危機。新聞網站流量也因AI工具影響而大幅減少,整個內容經濟警報拉響。
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AI爬蟲假裝成用戶,導致內容創作者面臨生存危機。新聞網站流量也因AI工具影響而大幅減少,整個內容經濟警報拉響。

維基百科被譽為「人類最後一座免費燈塔」知識堡壘,10 月 17 日官方部落格承認,真實(人類)流量過去幾個月下跌 8%。更殘酷的是,這 8% 是在剔除「偽裝成人的 AI 爬蟲」後的真實數字,那些爬蟲 5 月還假裝成巴西網友,狂刷 50% 流量,結果一拆穿,全是來偷內容的。

這不僅是維基的悲歌,更是整個內容經濟的警鐘。CNN 一年掉 30% 流量、《每日郵報》被 AIO擋在門外後點擊率腰斬、你的部落格「常青文」從日進數千元廣告費變成鬼域……全都因為同一個兇手:AI 把「答案」直接塞到你眼前,網站只剩骨頭。

AI 饕餮鯨吞維基流量

AI如饕餮般悄然吞噬內容,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讓整個內容經濟面臨危機。用戶無需點擊原始連結,直接獲取答案,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AI如饕餮般悄然吞噬內容,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讓整個內容經濟面臨危機。用戶無需點擊原始連結,直接獲取答案,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AI不僅重塑搜尋體驗,更像一頭饕餮,悄無聲息地吞噬全球內容帝國根基。以維基百科為例,這座知識燈塔,正經歷浩劫。根據Wikimedia基金會2025年10月的最新報告,(人類)網站訪問量較去年同期下跌8%,這一數字在更新機器人偵測系統後更顯得觸目驚心。

諷刺的是,AI模型如ChatGPT和Google Gemini,正是靠維基的海量內容訓練而成,卻如今直接在搜尋頁吐出摘要,讓用戶無需點擊原始連結。

拿一個例子來說:搜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往你會直奔維基頁面,瀏覽詳盡條目、點擊相關連結,甚至捐款支持。但現在AIO像個自負的講解員,一口氣吐出精華摘要,配上圖表和引用,讓你滿足離去。結果呢?維基的志願社群萎縮,捐款銳減,基礎設施岌岌可危。

更可笑的是,自2024年以來,AI爬蟲的頻寬消耗激增50%,佔用維基數據中心65%的流量,AI大快朵頤內容,卻不付一毛錢。 這場「免費餐食」正蔓延所有內容網站,AI變成數位蝗蟲大軍。

零點擊 媒體流量斷崖崩落

零點擊搜尋如同一堵無形的牆,讓媒體流量驟降。Google的AI摘要直接滿足用戶需求,媒體網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流量崩潰成為新常態。
零點擊搜尋如同一堵無形的牆,讓媒體流量驟降。Google的AI摘要直接滿足用戶需求,媒體網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流量崩潰成為新常態。

維基的慘劇僅是冰山一角,整個媒體界正陷入零點擊搜尋的深淵。Google的AIO像一堵無形的牆,擋在搜尋結果上方,直接奉上AI摘要,讓用戶「指不出戶」就解決資訊需求。想像你搜尋「最新川普新聞」,以往你會點進新聞網站,如 UDN、ETtoday,或是國外媒體CNN或紐約時報,瀏覽深度報導、觀看影片,甚至訂閱。但現在AIO像個萬事通,濃縮要點、列出 bullet points,看完就走,媒體網站流量直接就崩跌了。

數據如鐵證般殘酷: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顯示,當AI摘要出現時,用戶點擊傳統連結的機率腰斬,從15%暴跌至8%。 Authoritas分析更露骨:原本排名第一的網站,若被推到AI總覽下方,流量損失高達79%。 

Digital Content Next的調查則顯示,AI總覽推出八週內,優質媒體的Google推薦流量中位數下滑10%—25%。像是美國媒體巨頭CNN網站流量一年內崩跌30%,Business Insider和HuffPost更慘,下跌高達40%。Daily Mail報告,AIO出現時,其桌面點擊率狂降56.1%,行動版48.2%,這簡直是「滅絕級」打擊。

對靠廣告吃饭的媒體來說,Google把媒體內容當成免費餐食,它一口氣把你的報導、食譜、教學全吞進AIO,現場幫用戶「打包」答案,卻讓你連門票(點擊)都收不到,一毛廣告費都沒賺到!澳洲媒體就是活生生的血案,全澳前10大新聞網站搜尋流量平均砍掉25%,有此小站直接就腰斬35%。

這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千萬內容創作者的生存警報,今天你的「教你換輪胎」被AI吃光,明天你的薪水就跟著不見。

常青文泡沫化

「常青神文」面臨崩潰,AI快速提供答案讓用戶迅速離開,流量直降。小媒體裁員潮來襲,大媒體也被迫重寫內容以維持排名,SEO策略急需轉型。
「常青神文」面臨崩潰,AI快速提供答案讓用戶迅速離開,流量直降。小媒體裁員潮來襲,大媒體也被迫重寫內容以維持排名,SEO策略急需轉型。

「常青神文」最慘,「怎麼煮義大利麵」、「最便宜加油站」這類文章以前一天穩賺數千、數萬點擊,現在AI三秒吐完答案,用戶看完閃人,流量直接歸零。這樣的後果就是,小媒體發出裁員信,比較大的媒體像News Corp也緊急把「常青文」標成「72小時限時救援」,逼編輯每週重寫一次才保得住排名。

SEO大師Tim Soulo直言:「常青SEO的黃金時代已逝,取而代之的是『快閃SEO』,追逐熱點、時事。」 為何如此?

三重致命打擊:

  1. 時效偏見放大:
    AI偏好最新資訊,舊內容瞬間過時。想像你的「2024年最佳手機」被AI用2025年數據覆蓋,你還剩什麼?
  2. 時程衝突:
    內容需6—12個月建權威,但AI合作夥伴每3—6個月變卦,你的努力如空中樓閣。
  3. 競爭門檻暴漲:
    AI輕鬆可以生成一般通用內容,媒體必須注入獨家數據、親身經驗或深度洞見,才能在AIO中殺出重圍。例如,一篇「台北101必吃美食」的個人親身體驗故事,遠勝泛泛指南。

這意味著常青內容不能再「寫了就忘」,而需「發布後持續打磨」,定期更新、注入新數據。否則,它們將如恐龍般滅絕在AI的冰河期。

媒體從流量奴隸到權威逆襲

面對AI的挑戰,新聞網站必須轉型,從依賴流量轉向建立權威。透過獨家調查、個性化渠道和生成引擎優化,媒體能夠吸引忠實讀者,實現逆襲。
面對AI的挑戰,新聞網站必須轉型,從依賴流量轉向建立權威。透過獨家調查、個性化渠道和生成引擎優化,媒體能夠吸引忠實讀者,實現逆襲。

面對這場AI浩劫,新聞網站不能坐以待斃。轉型是唯一出路:從癡迷流量轉向構築權威堡壘,建立直接與用戶接觸的渠道。以下是實戰藍圖,融合最新策略,讓你從受害者變獵手。

  1. 重鑄獨家利劍:
    回歸本源,實地調查、獨家爆料和深度解讀。例如,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團隊,揭露AI訓練數據的黑暗面,AI聊天機器人再聰明也抄不來。 這類內容不僅吸引忠實讀者,還成為AI公司的引用金礦。
  2. 多元渠道:
    別把雞蛋放一籃。轉向訂閱、電子報、Podcast,甚至App。BBC和Guardian的成功案例:透過個人化推送和社群互動,讀者忠誠度上升。 
  3. 擁抱AI,化敵為友:少流量、多黃金!
    AI雖奪流量,但引用你的內容能帶來「黃金用戶」,來自ChatGPT或Perplexity的訪客,轉換率高達傳統搜尋的4.4倍。 關鍵是「生成引擎優化」(GEO):內容AI化,清晰標題、條列清單。
  4. 遵循E-E-A-T原則:
    作者簡介、可靠來源、時效更新。創作時,用對話式語言瞄準長尾查詢,如「AI如何毀掉我的新聞事業?」而非泛泛標題。

小補充

編輯不再是創作者,而是修理工!每72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讓你的文章不被AI淘汰,保持流量與排名,避免成為過時的資訊。
編輯不再是創作者,而是修理工!每72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讓你的文章不被AI淘汰,保持流量與排名,避免成為過時的資訊。


血淚:
  • 編輯從「創作者」變「修理工」
  • 後台多了一個「AI保鮮計時器」
  • 沒修改「長青文」,排名從第1掉到第50,流量砍9成

啟發:

你那篇「高雄租屋不踩雷」要是還在睡大覺,趕快醒來!
每72小時去修改一下:
「2025最新!房東又漲價50%,附今天房仲對話截圖」

不然AI下次搜尋,就會直接跳過你,去推薦別人的文章。

一句話總結:
「常青文已死,72小時保鮮文上位!」

快跟著改動~不然真的變枯黃啦!😂

留言

最近7日 大家都在閱讀…

2025年9月:垃圾更新衝擊 誰站穩腳跟?

2025年5月:市佔平盤,中段媒體展現韌性

探索 AI 應用:用相近性分析解碼媒體內容